迈克尔·贝(Michael Bay),1965年2月17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导演、制片人、编剧、特效师。1994年迈克尔执导电影处女作《绝地战警》。1999年凭借电影《绝世天劫》获得第25届美国土星奖“最佳导演奖”。2002年迈克尔继任《绝地战警2》的导演。2006年由迈克尔执导的科幻片《逃出克隆岛》获得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提名。2007年迈克尔开始执导科幻动作片《变形金刚》,此片上映后获得多种奖项。2014年迈克尔执导的《变形金刚4》上映,截止至8月5日,《变形金刚4》全球票房突破10亿美元。
迈克尔·贝于1965年2月17日出生在美国洛杉矶,由其养父母抚养成人,于帕萨迪纳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接受教育及毕业于卫斯连大学,所学专业是英语与电影。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迈克尔主要从事广告与音乐录影带的制作,而他从电影学校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首个工作就是录影带的制作。
1994年,迈克尔·贝接到了自己第一单电影工作,出任《绝地战警》的导演。1995年4月7日该片全美公映,这部投资仅1900万美元的动作片,最终在北美地区拿下了6000万美元,全球1.6亿美元的票房佳绩, 迈克尔凭借该片跻身好莱坞一线导演的行列。
1995年,迈克尔要选择第二部作品的剧本,一部描写人质危机和毒气弹威胁的电影进入他的视线,在他的构思中,这部电影的票房要远远高于《绝地战警》,他接下了《勇闯夺命岛》。
1996年《勇闯夺命岛》上映,最终在全球聚敛了3.4亿美元的票房。《绝世天劫》(又名“世界末日”)于1998年7月1日面世,在北美地区的首映票房达3608万美元,最终在全球拿下了5.5亿美元的票房成绩。《绝世天劫》上映后,迈克尔开始转向战争电影,并说服了杰瑞·布鲁克海默筹款1.4亿美元的投资,爱情战争片《珍珠港》应运而生。《珍珠港》于2001年5月25日北美公映,首映成绩是5907万美元,北美地区最终收得1.98亿美元,全球共收4.49亿美元。[7]
2002年,迈克尔开始执导电影《绝地战警2》。2003年7月18日,《绝地战警2》在北美公映,最终因为故事没有新意全球票房勉强得到2.73亿美元。
2005年,迈克尔·贝的新作《逃出克隆岛》上映,这部由梦工厂投资1.26亿美元的科幻片,该片在北美地区最终票房仅收到了3581万美元,全球票房也只有1.62亿美元。4月,迈克尔受斯皮尔伯格邀请,担任派拉蒙推出的真人版科幻电影《变形金刚》的导演工作。
2007年《变形金刚》上映之后全球收入票房超过7亿美元,并引发了全球影迷的关注,梦工厂决定继续由迈克尔·贝担当该片续作的导演。
2009年上映的《变形金刚2》影片的全球收入达8.36亿美元,迈克尔在好莱坞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2011年,迈克尔执导的首部3D电影《变形金刚3》在北美收获3.5228亿美元,全球票房达到11.1913亿美元,在当时升至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第四。
2013年,迈克尔执导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犯罪喜剧片《付出与收获》,成本仅两千多万美元,影片在北美上映首周便登上票房榜首。
2014年,《变形金刚4》正式上映,全球票房突破10亿美元,夺得全球票房冠军。该片最大的争议就是广告植入。
2016年,确定执导《变形金刚5》,2017年6月上映。
日本电影学院奖
▪ 1999-03-12 第22届 最佳外语片 《绝世天劫》 (提名)
美国土星奖
▪ 1999-06-09 第25届 最佳导演 《绝世天劫》 (获奖)
美国金酸莓奖
▪ 2015 第35届 最差导演 《变形金刚4》 (获奖)
执导作品
未定时间救援
2017-06变形金刚5
2016-01-15危机13小时
2014变形金刚4
2013付出与收获
2011变形金刚3
2009变形金刚2
2007变形金刚
2005逃出克隆岛
2003绝地战警2
2001珍珠港
1998绝世天劫
1996勇闯夺命岛
1995绝地战警
影视制作年份名称
2014黑帆
死亡占卜
2013末世之舟
付出与收获
2011变形金刚3
关键第4号
13号星期五2
2010新猛鬼街
2009婴灵恶泣
13号星期五
变形金刚2
群鸟
骑士
2007搭车人
变形金刚
2006德州电锯杀人狂前传
2005逃出克隆岛
鬼哭神嚎
2003德州电锯杀人狂
2001珍珠港
1998绝世天劫
参演电影
绝地战警22003
饰演垃圾车司机 导演迈克尔·贝
女狼俱乐部2000
饰演摄影师 导演大卫·麦克纳利
绝世天劫1998
饰演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 导演迈克尔·贝
托尼西莫的复仇1986
迈克尔是一名非常大胆和具有投资回报力的导演。(和讯网评)作为在商业片领域的成功导演,迈克尔的电影风格突出,自我攻击式的幽默、华丽的视觉效果是他的电影风格。(凤凰网评)
在影迷的印象中,迈克尔似乎是“超级大片专业户”,《变形金刚》的投资至少是2亿美元,不过,迈克尔·贝也在寻找突破,2013年他拍摄了低成本电影《付出与收获》,虽然此片默默无闻,但至少代表了他新的创作趋向。(电影网评)
用户评论